采访|特约撰稿人 于蒙群
刊于《艺术市场》2025年7月号
李小红(Nancy)南希画廊创始人
在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的艺术版图中,一级市场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画廊作为沟通艺术与社会的桥梁,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希画廊历经近20年的沉淀与磨砺,秉持着热爱艺术的初心,以其稳健的经营策略与国际化的团队建设,在竞争激烈的画廊行业中坚守至今,成为艺术爱好者与收藏家的心仪之地。近日,笔者与南希画廊创始人李小红(Nancy)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聚焦其创业初心、艺术家合作模式、画廊运营、藏家生态构建以及应对市场变局的策略,展现一家中型画廊在立足本土与全球拓展之间的生存之道。
南希画廊外景
展开剩余89%于蒙群:南希画廊成立近20年,在如今行情下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仍然保持着相当的活跃度,持续不断地推出展览和艺术家,这背后的付出是难以想象的。那20年前你为什么会选择来上海开设画廊?
李小红:这主要源于我对艺术的热爱。观展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环球旅行中,我走访了20多个国家,大部分时间用于参观各类艺术展览。同时,我身边也聚集着众多艺术家朋友。正是怀着对艺术的这份热爱与情怀,以及渴望拥有一处能够展示和欣赏心爱艺术品的空间,我萌生了创办画廊的想法。我原本从事教育行业,经营画廊是一项极为专业的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跨界的挑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
为此,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参加了艺术品鉴赏与收藏投资研修班,在复旦大学研读了艺术哲学专业,也参与了其他许多相关课程的学习。通过在学习中不断摸索,我为画廊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因此,2006 年我们选择在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独特风格的田子坊开设了画廊的第一个空间。
于蒙群:谈到画廊的发展路径,南希画廊如何规划自身的学术与市场定位?你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是什么?画廊更倾向于经营何种媒介的艺术作品?
李小红:在艺术品的选则上,画廊秉持开放多元的理念。无论是杜海军、肖颖的架上绘画,Tobias Zaft与Ron Rocco充满思辨的装置艺术,黑月·季胜利突破常规的行为艺术,还是廖扬版画艺术,画廊都为之倾注同等的热情与敬意。
在对艺术家和作品筛选的过程中,我并没有门户之见,无论是学院派的艺术家,还是独立创作的职业艺术家,都与南希画廊有愉快的合作经历。然而,选择的核心始终围绕两点:有独立的创作风格——作品需承载艺术家鲜明的个人语言;还有打动人心的故事——艺术背后应有情感、思考或对时代的回响。我会亲自拜访艺术家工作室,与艺术家深入交流,挑选出具有独特艺术语言与表达的作品。我认为艺术是艺术家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每件作品都应被平等对待,画廊要做的就是为这些优秀作品搭建展示平台,让不同形式的艺术在此交相辉映。
“优雅宇宙”Ron Rocco个展现场 南希画廊
“阈限之息”胡昤个展现场 南希画廊
于蒙群:南希画廊如何与艺术家展开合作?目前画廊业频繁爆出拖欠艺术家款项、遗失作品的行业乱象,如何平衡画廊与艺术家双方的权益?
李小红:南希画廊和艺术家秉持着携手共进、自由共生的原则,在充分尊重艺术家的前提下,与艺术家开展灵活自由的合作模式。画廊经营初期,代理部分艺术家作品,随着合作的推进,一些艺术家与画廊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甚至延续10余年乃至20年之久。这种合作基于彼此的信任与默契,而非单纯地依赖法律合同约束。
南希画廊鼓励艺术家多元发展,不强制要求独家合作。有的艺术家在学院中晋升为教授,有的则专注于艺术创作,画廊都给予充分支持,比如在艺术家参与国际访问项目需要经济支持时,画廊会收藏其作品作为对艺术家的资助。同时,画廊也一直在积极拓展合作艺术家的群体,如近期举办个展的艺术家冯小瑞等。画廊会根据不同艺术家的意愿与作品特点,协助其拓展市场,包括在一级市场推广作品、举办展览等,为艺术家的创作与成长提供全方位助力。
于蒙群:在近20年的市场探索中,你如何一步步发掘市场潜力,宣传推广艺术家与画廊,开拓并维护藏家群体?
李小红:南希画廊的市场探索采取了国内外并行的策略。从画廊的选址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布局。2006 年,画廊的第一个空间位于田子坊,这一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却相对小众的艺术园区,吸引了众多国际艺术爱好者与收藏家。2015 年,画廊受邀入驻新天地核心区域,作为上海的地标性地点,新天地为画廊带来了大量国际商务人士、游客等潜在藏家。在 2014 年至 2015 年期间,我们还在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运营了艺廊空间。
自 2020 年起,画廊迁址至陆家嘴尚悦湾广场并运营至今。画廊的空间位置使我们能够接触到广泛的海外藏家资源。同时,画廊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艺术博览会,如上海艺博会、Art Central Hong Kong(香港艺术中环展会)以及新加坡、韩国等地的展会,进一步提升了画廊在国际艺术市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了全球藏家的目光。正因如此,南希画廊的藏家群体呈现出国际化的特征,其中 50% 的藏家来自国际,覆盖欧洲、北美、日韩、中东、南非以及太平洋岛国等地区,包括像渣打银行、香港海港城等机构收藏,以及众多个人藏家。
在宣传推广方面,画廊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除了传统的艺术杂志、画廊中英文官网等渠道,还积极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如Instagram、小红书、微博、视频号直播等,以及自身的公众号、小程序等,全方位展示艺术家与作品。画廊会在展览前、展览中及展览后持续进行宣传,通过线上线下的多渠道推广,吸引藏家与艺术爱好者的关注。此外,画廊也和美术馆、艺术机构保持紧密合作,推荐合作艺术家在美术馆举办个展、联展等,曾合作的机构包括宝龙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西安美术馆、库茨艺术中心、叁柒贰叁美术馆等。
杜海军《城市会客厅》镜面铝板 直径60cm 2022年
于蒙群:刚刚提到南希画廊积极参与国内外艺博会,我们也关注到近两年南希画廊在海内外艺博会上的活跃。如今,国内外的艺博会参展成本日益增长,南希画廊在选择国际博览会和本土博览会时,如何平衡国际曝光与本土深耕之间的关系?
李小红:南希画廊从2006年成立空间以来,几乎每年都参与国内重要展会,如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上海艺博会、上海春季艺术沙龙。2012年起,我们积极布局:香港Art Central、Affordable Art Fair(AAF)、新加坡AAF、英国Fotofair、韩国艺术博览会乃至美国LA Art Show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近20年来,我们参加了30余场国际艺博会。虽然国际参展成本高昂(单次可达人民币20万元以上),但在2015年前的市场上升期,这是拓展国际藏家网络、建立画廊品牌认知的有效途径。画廊现在服务的很多机构藏家正是通过参加海外艺博会时开拓的,同时因为我们在国内外艺博会上的持续曝光,也被一些艺术咨询机构列入收藏名录。因此,即便在近年市场波动中,我们仍保持较高的参展频率(如香港Affordable Art Fair、艺术深圳、北京城市艺博会等)。
此外,我们还根据多年的展会经验,洞察到中外藏家在收藏艺术品时的差异:中国藏家更注重艺术作品的投资回报价值,而大部分海外藏家则更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因此,针对不同藏家的需求,我们采取不同的策略参加国内外的展会。通过矩阵式高频参展模式,我们收获了良好的反馈。
于蒙群:画廊如此高频率地参加国际艺博会,这对画廊运营团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据说你拥有一个庞大的“助理网络”,这种独特的人才策略与团队建设模式是如何运作的?
李小红:这是南希画廊最值得骄傲的创新运营之一。近20年来,我们累计培养了200至300名实习生和助理,他们多来自国内外艺术院校。因为画廊人员成本负担和画廊行业人才流动性高的特点,画廊的固定员工并不多,更多依靠的是庞大的实习生和兼职助理。
画廊能够维持助理网络也有独特的运营模式:首先在画廊内部营造平等共创的文化氛围,强调“每个人都是Host(主人翁)”,赋予年轻人才参与感和决策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其次,因为很多助理的求学和工作经历都在海外,近20年来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国香港、伦敦、巴黎、新加坡等),形成跨国支持网络,画廊参与国际艺博会时可快速调动当地资源,全球分布的助理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全球各地的藏家。平时,画廊通过网络会议与全球各地的助理保持沟通。最后,随着助理深度参与画廊艺术项目,他们逐步学习成长,其中许多人成为知名画廊、艺术机构和拍卖公司的骨干力量,由于长期以来建立的良好关系,助理也会收藏画廊合作艺术家的作品,与画廊形成更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模式既缓解了中型画廊的成本压力,又通过情感链接和职业成长机会吸引优秀人才、培养艺术行业人才队伍,最终形成人才—画廊—藏家的生态循环,为画廊行业贡献力量。
2025 Art Central香港 南希画廊展位
2024 艺术深圳 南希画廊展位
于蒙群:南希画廊经营近20年,其间你所体验到的行情变化与市场周期如何?面对2019年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剧烈变化,画廊如何调整策略应对变局?
李小红:我认为艺术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变化,艺术都不会消失。自 2006 年画廊成立以来,我们有幸赶上了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期,画廊的运营状况良好,在维持成本的同时略有盈余。2018年至 2019年期间,市场开始出现一些波动,但由于我们秉持长线经营的理念,从全年来看仍然能够保持收支平衡。2020年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更大变化,但南希画廊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在2020年至 2022 年这段特殊时期,画廊坚持举办展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藏家保持互动,反而取得了不错的收藏业绩。然而,从 2023年至2024年,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市场进入了一段较为艰难的时期。虽然画廊的经营成本已经超过了收益,但我坚信艺术市场终将回暖,只要坚守对艺术的热爱,持续投入,定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面对市场的变化,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第一,实施成本弹性化控制,审慎评估参展成本,选择更具性价比或受邀参与的艺博会,探索轻量化运营模式。第二,深耕艺术价值,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处境,画廊始终保持高频次的空间展览活动,甚至出现一个月内举办两次开幕式的情况。通过展示优质的艺术作品,我们维持了藏家的关注度,并持续培育与潜在藏家的情感联系。根据我们的观察和数据调研,潜在藏家可能需要关注画廊两年后才会进行首次收藏。第三,我认为画廊经营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行为范畴,我们将画廊视为城市文化生态的 “柔性基础设施”,这是我们践行社会责任与使命的途径,让艺术为社会赋能。
冯小瑞《绽放》综合材质、丙烯、墨水彩色颜料、喷漆、丙烯马克笔等 160× 120cm 2023年
于蒙群:未来,南希画廊在发展策略方面有哪些规划?是坚守画廊传统本质,还是会拓展更多可能?
李小红:我对未来满怀憧憬。南希画廊将继续秉持开放的态度,在坚守传统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发展的方向。未来,画廊将继续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博览会,与更多藏家建立联系;举办高质量的展览,为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加强与美术馆、艺术机构等的合作,共同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尝试在设计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拓展艺术传播的边界。
发布于:上海市股牛配资,安泽配资,配资论坛登录入口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