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9月29日,萨那与特拉维夫之间再起风波。也门胡塞武装宣布对以色列发动新一轮打击,说向特拉维夫方向发射一枚“巴勒斯坦-2”高超音速导弹,并向以色列南部港口城市埃拉特放出两架自杀式无人机。以色列当晚多地拉响警报,红海方向的防空也跟着紧张起来。
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准将当天亮相,说这是“支持巴勒斯坦”,也是“回应以色列的侵略”。他还说导弹带多弹头,打到多个敏感目标,数百万人跑进避难所。这一串话声音很硬,但里面有夸张成分,因为警报一响,确实会有很多人躲避,人数不好核实。
以色列军方随后给出说法:有一枚导弹飞向中部,被拦截。美方也说区域内的“萨德”系统参与了反导。社交平台流出的夜间视频能看到光点和爆闪,胡塞方面则说弹头分裂。所谓“高超音速”,目前没有独立证据能证明,导弹型号也只见胡塞自己命名。
以色列媒体报道,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及约旦河西岸多处响起警报,本·古里安机场一度暂停起降,航班调整。这类情况此前也出现过。即便没命中目标,只要防空进入实战状态,机场和城市运行就会被迫减速,这就是现实影响。
埃拉特方向同一天也传出拦截消息。以色列圈内有人提到“铁光束”激光系统在当地部署,用来对付不断飞来的无人机。激光打近距小目标有优势,电力足、天气好时效果更好。但胡塞用的是大体量、带爆炸的无人机,功率和持续照射时间就成了门槛。
也门方面近来多次把无人机穿过红海,飞向以色列。有分析说,他们改变了飞行方式:增重弹头、减油,在途中升高高度,快到时关发动机滑翔,降低红外和噪声,被雷达更难第一时间抓到。这种办法不是隐身,但确实让监视变难。
以色列的防护是多层的:短程拦截靠“铁穹”,中程有“戴维弹弓”,远程有“箭”系列,海上还有舰载拦截,美国在区域内也有支援。层层网不等于滴水不漏,长航程、成本不高的无人机,就是盯着缝隙找机会。
为什么盯特拉维夫和埃拉特?前者是最大城市,消息传得快,关注度高;后者靠红海航线,港口和旅游业都在那。航运、保险、游客、企业都要做风险评估,压力就会外溢到更多人。
伊朗媒体和官员对这次动作给了高调解读,说是阻止加沙的杀戮。同一天,德黑兰的电视台连播相关画面。表面是口水战,背后是跨区域的掰手腕。外界长期认为伊朗给胡塞技术和情报,这一点双方都避而不谈,但迹象不少。
美国这边,海军在红海和亚丁湾一年多来多次拦截胡塞的火箭弹和无人机,宣布保护航运路线。华盛顿不想让通道再乱,因为油价和选情都会受影响。美国舰队和伙伴护航不会停,雷达和导弹值守也不会松。
再看沙特。利雅得在和胡塞推进停火框架,边境不想再有交火。也门一边对外出手,一边对内谈判,两条线一起走,目的是换筹码,抬谈判价码。地区的几方都在算账,不愿被拖进更大范围的打击。
对以色列来说,压力是多方向的:北边有黎巴嫩火力,西边是加沙作战,南边红海方向不断试探。资源怎么分,这就是下棋。哪一条线缺人缺设备,对手就会盯着那条线加码。
接下来要看两件事。第一,胡塞能不能保持“量大且准”,弹药、情报、航程都得跟上。第二,以色列能不能把激光、火箭、防空、预警合成一套流程,做到快速识别、快速拦截。这两头都是钱和电的比赛,也是训练的比赛。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航运公司和保险公司怎么反应。红海通道一紧,运费和时间都会变化,商人会用脚投票。一旦绕行,沿线港口就会受影响,这也会传到以色列国内的价格和企业计划上。
夜里,特拉维夫一处地铁口的铁门缓缓打开,人们从地下出来,手里还握着刚刚刷到的航班信息和防空通知,街角能闻到一股爆炸后的焦糊味。下一次警报,会不会出现在更远的城市,还是在红海上空?
股牛配资,安泽配资,配资论坛登录入口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